湍动和激波的多尺度观测与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学术报告通知

2025年第49

报告题目湍动和激波的多尺度观测与理论研究

报告人刘训川 博士

报告人单位莱顿大学

报告语言:中文

报告时间:20251021日(星期二)10:00-11:30

报告地点:科研1号楼523会议室

报告摘要:

~~~~~~~~~~~~~

星际介质(ISM)湍流在多尺度上显著影响气体结构的动力学演化。大尺度(10-100 pc)原子气体区中,超音速压缩流驱动HI丝状结构形成;中尺度(0.1-10 pc)分子云内,湍流通过低速冲击波诱导出包裹丝状结构的CHOH延展分布,并可能通过丝状结构断裂调控云核质量函数;小尺度(<0.1 pc)原恒星系统中,ALMA观测证实盘吸积产生的激波对盘结构和化学的影响至关重要。理论研究表明,密度PDF的偏斜特征(如高马赫数下的低密度尾)受不同密度级联分配策略调控:原子云呈现低密度端偏斜的PDF,而具有恒星形成活动的分子云则表现出高低密度端偏斜的PDF特征。在分子云尺度,高银纬区的典型早期分子云Polaris Flare是研究原子-分子气体相变和湍流统计的理想目标,将为验证湍流理论预测、研究HI-CO相变动力学及约束恒星形成初始条件提供关键观测依据。

~~~~~~~~~~~~~

报告人简介:

刘训川,天体物理博士,现为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后。2011-2015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攻读天文学学士学位,2015-2021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博士学位。20218月至20246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7月起在荷兰莱顿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性氢观测与星际介质结构形成演化、湍流理论与观测研究、星际复杂有机分子及射电复合线观测。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依托FAST首次发现并解析了超音速湍流主导的复杂丝状结构网络;主持完成天马望远镜Q/Ka波段谱线观测系统调试,实现首个26-50 GHz宽带高灵敏度谱线搜寻;首次成功探测到碳氧离子的射电复合线;系统研究了年轻星盘的吸积流伴随的各种激波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ApJSA&A等国际权威期刊。


邀请方联系人:何金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