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遵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台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天文学学科方面的创新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作到: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硕士研究生在天文学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本台在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与技术方法三个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如下:
学科专业 |
研究方向 |
A 天体物理 |
A1 恒星物理 |
A2 双星物理 |
A3 太阳物理 |
A4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学 |
A5 星系物理与宇宙学 |
A6 活动星系核 |
A7 黑洞与高能天体物理 |
A8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 |
B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
B1 空间目标光电探测研究 |
B2 激光测月新技术研究 |
C 天文技术与方法 |
C1 天文仪器与方法 |
C2 光电探测器与望远镜控制技术 |
C3 计算机应用技术 |
C4 射电天文技术 |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两个阶段;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集中参加课程学习,期间遵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集中教学管理规定》,完成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
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室,依托导师所在单位的科研项目、科研条件和科研设施,进行科研实践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研究生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研究生修读的课程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等。学位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类。非学位课是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课程。
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前,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9学分。其学位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如下:
(1)公共学位课7学分,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硕士学位英语。
(2)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
天体物理专业学位课:天体物理概论、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恒星结构与演化、星系天文学、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天体物理、天文数据处理、宇宙学、天体光谱学、活动星系核、实测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导论、等离子体电磁流体力学、太阳物理、磁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磁重联的理论模式和数值模拟、高等电动力学、空间物理学、太阳活动区物理等。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学位课:广义相对论、轨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天文参考系、人造卫星精密定规、宇航动力学引论、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图像分析与处理、PLD与数字系统设计、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及C++、傅立叶光学导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及工具与环境等。
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学位课:天体物理概论、实测天体物理学、傅立叶光学导论、统计光学、物理光学、数字图像处理、随机过程、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及C++、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及工具与环境、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天线技术基础、数据采集与信号分析、PLD与数字系统设计、片上系统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物理电子学逻辑设计与仿真实验、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微波电路原理与设计、高等工程数学、工程中的有限元法、高级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理论等。
专业课由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五、必修环节及要求
1、开题报告(2学分)
研究生在广泛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搞清楚主攻方向上的前沿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自己提出学位论文选题。选题应尽可能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就选题意义、前人相关成果、材料基础与实验条件、拟采取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作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尽可能广泛地听取专家意见。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就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导师和指导小组应严格把关。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研究生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答辩15分钟,专家提问5分钟。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年内完成。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开题报告环节采取集中考核,统一考核标准率。研究生部根据学生论文的研究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组,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由3-5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各组主席应为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考核小组名单需经所学位委员会审定。考核小组就学生的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报告的表述和报告写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满分100分,60分及格。不及格的学生应按照考核小组的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内容,三个月后再次开题。
2、中期考核(2学分)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士生在培养期间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研究生需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硕士研究生中期报告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研究生需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三学年的12月份进行。中期考核小组由五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
中期考核的结果有四类: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中期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工作;不通过者须在半年内重新考核一次。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3、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2学分)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二次学术报告会,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
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的过程中,还须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助研工作,或参加所内外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表》中,申请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部备案,可取得2学分。
六、学位论文与科研成果要求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申请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不得造假,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半。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论文答辩的必要条件及程序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科研成果要求: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一篇 (含已接受)。
七、附则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经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自2010年10月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