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领导
云南天文台前身历任领导(1938-1972)
云南天文台前身(1938-1972) 云南天文台的前身,在昆明本地老百姓口中可统称为昆明凤凰山天文台,从隶属角度上则可大致分为四段历史时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创建昆明凤凰山天文台时期(1938-1946)、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云南大学共管凤凰山天文台时期(1946-1950)、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大学共管昆明天文工作站时期(1950-1958)、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时期(1958-1972)。
余青松 (1897-1978),福建厦门人。1938-1941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
余青松在1918年从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班毕业并前往美国留学。他首先学习土木建筑学,并获得了学士学位,之后继续攻读天文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1927年,他回到中国,并在厦门大学任教。192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主持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勘探、设计和建造。1938年,天文研究所迁至昆明,余青松再次主持了昆明凤凰山天文台的勘探、设计和建造。1939年,第十五届中国天文学会就在新建成的凤凰山天文台召开。1941年,他离开了天文研究所,负责在桂林和重庆进行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的研制工作。1947年,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工作。195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胡德学院的教授,并兼任该院的威廉斯天文台台长。他在1967年退休,被授予名誉教授的称号。他的早期研究包括恒星光谱,发表了《天鹅座CG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恒星光谱的光度研究》等论文。余青松曾被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会员。
张钰哲 (1902-1986),福建闽侯人。1941-1945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
张钰哲在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留学,1925年进入芝加哥大学。1928年,他发现了一颗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并于第二年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在1929年秋季,他回国并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在1941年初,他被聘为天文研究所所长,前往昆明并在凤凰山天文台坚持工作。在此期间,他带领天文工作者远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食,严厉斥责国民党官兵在凤凰山乱砍滥伐的行径,甚至变卖家当来贴补家用,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职工开展太阳黑子描迹工作,带领凤凰山职工度过了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在1946年,他再度赴美进行交食双星光谱研究。从1950年至1984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钰哲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他领导的行星研究室观测到了5000多次小行星的位置,并陆续发现若干星历表上没有编号的小行星和三颗新彗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变化小行星的光电测光》、《造父变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等。为了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第4420期公布,将正式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为“张”。
陈遵妫(1901-1991),字志元,福建福州人。1945-1946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长。
1921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数学系,1926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任职,期间参加筹建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凤凰山天文台。1945年至1946年受命代理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年天文研究所返回南京时,陈遵妫认为昆明观测条件比南京好,放弃昆明的观测基地太可惜,他与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商定凤凰山天文台由双方共管。1956年创建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并任馆长。他曾出任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长、理事长,国立编译馆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变星委员会委员,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委员,以及《宇宙》杂志主编等职务。陈遵妫的著译有《流星论》、《大学天文学》、《恒星图表》、《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等。
王士魁(1904-1969),广东琼山人(今属海南人)。1946-1950年任凤凰山天文台主任;1950-1957年任昆明天文工作站主任。
王士魁于1920年考取留法预备班,并于次年留学法国,此后多年在里昂、巴黎和阿尔及利亚等地辗转半工半读,于1934年获法国里昂大学数学硕士学位。之后,他师从里昂天文台台长Du Ffay,并获得了法国国家数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王士魁到云南大学任教,并于1946年至1957年兼职主管凤凰山天文台。他在领导凤凰山天文台期间推动了很多工作:亲自带着学生步行七八公里从云大到凤凰山进行天文观测和实习;对银河系漫光、异核积分方程、星光统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云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的文章;还主持开展了长期的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关于太阳黑子及变星的观测数据和资料。在1948年“七一五”学生运动期间,王士魁等五名教师代表全校教职工向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请愿,保护了学生的生命安全。1949年蒋介石授意卢汉对云南的共产党进行“整肃”,王士魁获知消息后,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一张布告,让云大有共产党嫌疑的人赶快离开,保护了大批的共产党员。他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理学院院长、云南大学教务长、代行校长、云南省政府顾问、中科院首批专门委员等职。王士魁编写过《黎曼空间几何学》、《连续介质力学》、《积分方程》、《理论力学习题集》等讲议,并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论文。王世魁在领导凤凰山期间的天文工作,不仅引起了天文学界同行的重视,还成为了此后云南天文事业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王雪亭(1909-),山东栖霞人。1959-1968年,任昆明天文工作站副站长、副主任;1968-1971年,任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天文工作站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1941年入党并参加地方工作,先后在山东省膠东第二军分区、华东军政大学、华野、二野、云南军区、云南省康复医院任职,1957年转业到中科院云南分院,1959年至1968年任昆明天文工作站副站长(后改称副主任),1968年至1971年任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天文工作站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1年因病退休到福建,后又转回山东,不久逝世。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历任领导(1972-今):
吴敏然(1928-),山东莱阳人。1971年任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天文工作站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2-1979年任中国共产党云南天文台核心小组组长;1979-1985年任云南天文台党委负责人、党委书记。
1946年在山东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华东野战军、二十二军、解放军政治干校、舟嵊要塞区任职。1964年转业进入紫金山天文台,当年7月任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天文工作站副主任,1971年任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天文工作站革命领导小组组长;1972年至1979年任中国共产党云南天文台核心小组组长,1979年至1985年任中共云南天文台委员会党委负责人、中共云南天文台委员会党委书记。1986年任巡视员,1988年离休。
陈彪(1923-),福建福州人。1982-1985年任云南天文台台长;1985年后担任云南天文台名誉台长。
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47年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后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至1985年任云南天文台台长,1985年后担任云南天文台名誉台长。他曾担任世界科学联合会日地物理委员会太阳物理专业代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等职。陈彪主要研究领域是太阳观测仪器的设计制作、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方面,同时致力于推进建立我国太阳观测网、组织太阳活动峰年全国观测、推动太阳物理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对我国太阳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柏荣(1938-2012),江苏无锡人。1983-1985年任云南天文台常务副台长;1985-1988年担任云南天文台台长。
1960年和1963年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天体物理专业。1963年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1966年参与组建云南天文台,1968年至1978年任云南天文台领导小组成员、副组长。1978年至1988年任云南天文台副台长、常务副台长、台长。1988年至1993年任云南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党组成员,局级巡视员,1998年退休。他曾任国家基金委地学部空间科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天文学副理事长、云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等职,是党的十二大代表,云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主持和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和科学院的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短波通讯突然骚扰及太阳质子事件源预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第一套CCD天文接收系统建立”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用五寸镜观测太阳黑子精细结构及资料分析”荣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冯和生(1935-),湖北武汉人。1988-1994年任云南天文台台长。
1957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进入北京天文馆,之后到北京人造卫星观测站。1963年调入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先后参加云南天文台筹建工作,任人卫组组长、人天体力学室主任,1978年入党。1981年至1988年任云南天文台副台长,1988年至1994年任台长,2001年退休。冯和生长期从事天体力学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77年云南省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1995年1.2米地平式天文望远镜高精度指向系统荣获当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中科院昆明分院优秀共产党员。
谭徽松(1941-),湖北澧县人。1994-1998年任云南天文台台长。
1965年入党,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毕业,先后留校、河北栾城县教书。1973年调入云南天文台,先后任选址组组长、恒星研究室副主任,其间1978年任云南天文台第一届党委委员。1982年至1985年在美国Texas大学和Nebraska大学做访问学者。1985年至1993年任云南天文台党委书记,1994至1998任云南天文台台长。1998年任巡视员,2004年退休。谭徽松长期从事恒星自转研究,该研究获得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负责人)。
罗国权(1966-),广东兴宁人。1998-2001年任云南天文台常务副台长、台长。
1986年云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987年出国到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1991年回到云南天文台,先后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常务副台长,之后任台长。2001年调往云南省,先后任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政府信息产业办公室党组书记、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云南文山州委常委(州委副书记)、云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罗国权的科学研究工作集中在恒星物理,在国际著名天文杂志ApJ、AA等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
李焱(1963-),云南昆明人。(2001-2009年任云南天文台副台长、台长。)
1983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992年在云南天文台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在云南天文台先后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恒星物理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副台长(主持工作),之后任台长,2009年辞去台长职务。李焱长期投身恒星物理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天文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曾获得过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云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云南省政协委员等称号或奖项。
韩占文(1965-),河北顺平人。2009-2014年任云南天文台台长。
1984年河北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进入云南天文台;1991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云南天文台先后被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2007年任云南天文台党委书记,2009年任云南天文台台长,2014年底辞去台长职务。韩占文长期从事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天文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曾获奖项和称号主要有: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1月获第六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5月获第十届“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唯一);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2006年获“云南省云岭优秀职工”荣誉称号和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云南省领军人才称号;2016年获何梁何利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